佘宗明:“跪劝”是花絮,救济是主题

2012年12月24日04:39  重庆时报

  佘宗明(四川 媒体从业者)

  12月20日晚,漯河市普降大雪,气温骤降。漯河民政局等多部门随即对街头流浪人员开展紧急救助。救助中,为劝说一位拒绝受助的老人接受救助,漯河市民政局长戴友良两次单膝跪地劝说,老人被感动,随后被拉到医院妥善安置。(12月23日《新京报》)

  寒冬已至,对流浪者来说,生命“被冻结”的风险也在加剧。前不久,流浪民工在郑州立交桥下不幸逝去,就刺痛人心。这种情境下,启动对流浪人员的紧急救助机制,就成了很多地方的一致动作。

  让流浪者免于饥寒,是政府的应尽责任。但单向救助,难免会遭遇“路障”,因为观念隔膜、沟通不畅等原因,公共救助的好意,流浪者未必会“领情”。这时,如何打通公共救助与流浪者需求的“肠梗阻”,就不仅关乎社会救济的激活,也是对救助细节的考验。

  老人拒绝救助,局长两次跪劝,无疑是温馨片段。毕竟,官员的“强势形象”,早就深入人心,能低下头去,跪劝流浪老人,颇见诚意,其新闻价值不言而喻。它在激起许多人围观欲望的同时,又难免成为“作秀论”的靶子。不过,当局长俯下身去,和老人平等对话,即便是作秀,也传递出一种积极信号:尊重弱者话语,摒弃强令手段,救济才能裹上人文内涵。对流浪人员的救助,也该摆脱粗糙的施行方式,进行兜底救济时,也不该忘了“打捞沉没的声音”,听取他们的诉求。

  “跪劝”很有看点,但从新闻表述中看,比它更需关注的,是流浪者的拒绝受助。“拒绝受助”并非个案,据媒体报道,当120赶到在郑州立交桥下躺了20多天的流浪民工身边时,该民工也选择了拒绝救助。政府救济为什么会被拒绝呢?

  不排除某些流浪者个性偏执,他们或受尽歧视,对外界心存芥蒂;或是对官方不信任;甚至是满足于随遇而安、不受牵制的自由状态。更为关键的,则是制度设计上的缺位——临时的紧急救助,无法提供常态化生存保障。在暂时收容抑或被遣送回乡之后,他们的温饱也许仍无着落。当应急式救助的吸引力大减,部分流浪者便宁肯选择露宿街头,也不愿接受公共救济了。

  说到底,“跪劝”只是花絮,如何弥合救济机制的缺憾,才更应被聚焦。只有制度具备人性关怀,“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,大多流浪者才不会动辄拒绝受助,局长“跪劝”也才不会以非常态的方式上演。

(原标题:“跪劝”是花絮,救济是主题)

分享到:

猜你喜欢

换一换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  • 新闻新华社披露习近平工作生活与家庭 旧照
  • 体育英超托雷斯助切尔西8-0 范佩西追打对手
  • 娱乐赵本山小品被曝已敲定 小人物带徒弟
  • 财经北京房市有点疯狂 客户不敢花时间谈价
  • 科技FIT系列应用创始人冯华君病逝 年仅31岁
  • 博客中国人应尊重卑微的鸡 老子怎成吊死鬼?
  • 读书作为教主的东方孔子与西方耶稣谁更高明
  • 教育家长攀比致留学泡沫 四六级真题
  • 育儿十年前男幼师半数改行:待遇低择偶难